tags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category
password
icon
用哲学的思维替代自然主义的态度
从直观的、被给予性的东西出发。“Zu den sac hen selbst”回到事情(体验到的东西,而不是物自体)本身,强调无前提性。单单从我们有感觉经验这一点出发,看看我们能得到什么。
在认识批判的开端,整个世界、物理和心理的自然、最后还有人自身的自我以及所有与上述对象有关的科学都必须被打上可疑的标记。它们的存在,它们的有效性始终是被搁置的。
研究物理的领域完全交给了科学,但是科学不足以解决科学知识的根据问题,这需要回到康德,用哲学来解释。之前的新康德主义只是跟着科学跑,为科学理论找根据,而现象学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即找到一切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科学理论的根据
对切中事物本身的认识可能性的反思陷入这样一种困境之中,即:认识如何能够确信自己与自在的事物一致,如何能够”切中“这些事物?自在事物同我们的思维活动 与 那些给它们以规则的逻辑规律是一种什么关系呢?他们是我们思维的规律,心理学的规律。
在个别的经验中,你可以还原出一般性(eidos)。体验不仅有感性的体验,还有理性的体验。这种“本质”不是客观的物自体,也不是完全主观的,可以称为一种超越
这个一般性绝对不蕴含在感性材料中,你如何能从感性材料中还原出其中没有的东西?
意向对象是”超越的“,它实际上是超越于所有有角度的感知活动。意向对象既不是外在于意识的客观存在,也不是内在于主体的主观存在。
对主客二元式的思维的批判,尝试打破康德建立的感性和知性的界限
这种对象的构造如何发生?类似康德的“范畴”。这种对象在被感性材料激活之前就已经存在。对象的构造不是单一主体的工作,它一定是由主体之间的互动实现的(主体间性)。
所有现象都有结构,意识作为一种现象,自然也该有结构。意识如何研究自己?假定有一种超越性的主体性可以观照自身。于是发现意识有意向性。意识总是在指向什么东西,这说明意识是主动的。
意识会不会作用于认识世界?
- 作者:XiaoTianyao
- 链接:https://www.xty27.top/article/husaier
- 声明:本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